
人類的思想和情感皆源自大腦,當大腦生病而涉及情緒中心時,便可產生各種情緒反應;相反,就算本來只是單純患上如焦慮、抑鬱等情緒病,也可以令大腦混淆而產生一些身體不適;有些病人又會因爲身體不適而引發情緒反應。
因此,腦科疾病和情緒病的病徴和病理時常會出現互相重疊、纏夾不清的情況,醫生診症時往往摸不着頭腦,而病人求醫時自然會碰上一鼻子灰。
想了解更多,請閱讀以下文章:
從減藥看性格
有位患有失眠和頭痛的病人今天來覆診,她本身有焦慮症,經藥物和心理治療後,病情已明顯好轉,睡眠質素也大有改善,於是我鼓勵她逐步停服安眠藥。我了解她的緊張,並且不肯輕易減藥,試過減半粒不成,遂建議她以更保守方案進行: 由每晚吃一粒安眠藥減至每晚吃四份三粒。這個減幅輕微,對睡眠影響有限,理應順利,偏偏她覆診時就向我訴說減藥後不能入睡。
長期頭痛與頭暈 (上)
容女士平日覆診總是愁容滿臉 ,病徵更是多籮籮 ,今天覆診時卻見她眉頭不再猛皺,更可展露笑容,輕鬆自若。
在醫院第一次見容女士時,她便訴說自己有二十年頭暈和頭痛,每次發作去看醫生,時常被當作感冒醫,但效果不彰,又經常翻發,伴隨著手麻、呼吸不暢順、行路不隱,失眠。
長期頭痛與頭暈 (下)
上星期講到容女士被頭痛和頭暈苦纏了二十年,看過無數醫生,做了多次檢查也找不出甚麼不妥,吃過很多藥也未能控制病情,只覺心灰意冷,時常擔心病發而愁困終日。
柏金遜病情下滑
患有柏金遜症的李婆婆雖然年屆七十,看來卻很年輕。她擁有一半日本血統,皮膚份外白皙。她也很注重儀表,頭髮燙得甚為高雅。另外,她患的是柏金遜症,而不是「老人痴呆症」,所以,她只是手腳緩慢,但腦筋靈活,思路清晰,每次覆診都可跟我暢談一翻。
可是,李婆婆近來身體每況愈下,自覺力氣漸失,疲憊不堪,手腳活動又比以前緩慢
搭完郵輪會頭暈
還記得中學時老師曾經問過這個問題:「同學們,乘搭哪種交通工具去旅行最舒服?」 今時不同往日,以前我們很少機會去旅行,那像現今的學生般動輒去遊學團?所以很單純地以為去旅行當然是搭飛機,並且覺得飛機飛得快,必定很好玩,踴躍舉手回答,誰知道標準答案其實是坐郵輪。那時年紀小,百思不得其解,待長大後,坐過飛機和郵輪旅行方才明白箇中原因。
害怕頭暈
很多人都因為頭暈看醫生,不說不知其實很多醫生都害怕診治這個病徵。甚麼才算頭暈,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,有人食感冒藥可致頭暈、不醒人事亦是頭暈。很多病人在不懂形容某病徵時,就會將頭暈當成百搭形容詞般套用,病人愈是表達能力有限,就愈含糊其詞,並認為醫生自會做檢查,安排照腦,然後處方特效止暈藥,便能藥到病除。其實若要破案關鍵在於何謂頭暈,弄不清楚便不能對症下藥。
診症時食零食?
今天早上看症跟平日十分不同。病人甫入內,她丈夫便從袋中取出一罐蜜糖果仁讓我們三人一起分享。之後我還播放輕音樂,她則觀賞我飼養的熱帶魚和小蝦,我更讓她餵魚,最後她心滿意足地離去。
相信讀者對我這個診症安排感到十分奇怪,既沒有斷症,也沒有開藥,只是一起吃果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