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講到一名患有柏金遜症的病人被誤診中風長達兩年多,在得不到應有的治療後,病情持續惡化。既然病情已耽誤了兩年,應該不容易被診斷,但她在踏入我診症室之一刻,我卻能一眼就看出其徵狀!其實,在腦科醫生的生涯裏,病人一入房而未坐下,甚至未開囗說病情,醫生可能已知道病人患有甚麼病。不過,就算心中有數,醫生仍會專心聆聽病人的訴求和細心檢查,獲取更多資料作綜合分析,才作結論。
斷症快對醫生來說當然很有滿足感。但太快斷症,病人根本不欣賞,相反,如果太快道出「答案」,他們反而會覺得醫生睇症武斷、馬虎,縱使醫生診斷有多準確,病人都沒有信心,聽不下去醫生接著要説的療程,而變成弄巧反拙。
這種「一眼斷症」(spot diagnosis)的技藝,並非我自誇之能耐。專科醫生的考試從來都有這種評核:要求考生只憑病人外觀而要即場道出診斷,過程中不可跟病人交談或觸碰。醫生考試是非常認真的,考官會請真病人出席,以考核醫生的真功夫,例如有柏金遜症、神經線有問題的病人出席。如此考試方式,是希望醫生在培訓時練習臨床觀察力,以「赤手空拳」斷症,而不需依靠高科技檢查。
腦神經科的病症一般十分複雜,臨床表徵繁多,要一望而知答案,難度比其他科目要高。我們要同時捕捉身體多元化的病徵,包括眼神、面部表情、聲調、手勢、步伐、行為等才可作綜合分析。訓練初期會因爲見識不足而舉步為艱,但只要見症日多,經驗積累便自會功多藝熟,徵狀便能一望而知。腦神經科醫生就要具備這種敏銳的觀察力來應付日常的奇難雜症。既然擁有了這「奇能」,於工作以外,我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留意街上不同路人,例如是一些步伐緩慢的老翁,並自然發現他們有典型柏金遜症徵狀。當我置身於擠逼的港鐵車廂中,我又時常會發現面前的陌生人又帶有徵狀,而我總會條件反射地靜觀一會,並在心中作出診斷,我心裏會想:「究竟他們知不知道自己患病呢?」可能是職業病關係,我心中也會有衝動想上前告知一番,以免對方延誤就醫!(我當然不會這麼儍……)
作者:盧文偉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(2013年8月22日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