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障礙

在腦神經科這領域中,有一項名為「運動障礙」(movement disorder),專門研究和診療患有身體活動有問題的病人,當中包括手震、身體抽動、扭動、手腳姿勢異常、活動過慢、不自主的舞蹈動作等不同病症,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柏金遜症。
在眾多醫學科目裏,「腦神經科」都被公認為難讀的一科,若在「腦神經科」中再細分,我就認為「運動障礙」是其中最難讀的一科,何出此言?讀者先要明白醫生的學習過程。在臨床訓練上,不能紙上談兵,只有邊做邊學,如果有上級或前輩從旁提點,當然最好,但工作時大家各有各忙,怎可能有導師從旁長期教授?所以,絕大部份醫生都是自我進修,遇到不熟悉或不懂的個案,都要翻閱參考書,參考國際案例,為病人作最合適的診斷或治療。在多數情況下,我們都可以慢慢研習和思考。例如不懂分析某張腦掃描照片,大可以拿出書本慢慢對照參詳。遇到某病症不懂開藥,或忘記藥物劑量,又可以翻查藥書。在臨床診斷上,遇上不懂的,也可用心記著,再參考課本。

上述的知識是平面和靜態的,可以慢慢學,拿出參考書跟個案對照,並反覆鑽研。這種學習模式對自小習慣「死讀書」的醫生來說全無難度,但要他們分析有問題的立體動作,就較具挑戰。「運動障礙」的病態五花百門,博大精深,要作準確診斷,必須懂得辨別不同病態動作。但要捕捉和分析病人手舞足蹈時的姿態,談何容易?他們是不會做出慢動作重播,讓醫生「逐格睇」的。

我們學習「運動障礙」,也可以看書,可惜書籍也只提供文字記錄和描述,令人難以領會。自從有了錄像技術後,學習就容易得多,我們有機會看到各國珍貴案例之餘,又可反覆重播研習。以前遇到奇難雜症,又沒有師父在旁求教,根本沒法可施。現在有了攝錄機,遇到罕見案例就可先記錄下來,再找高手指點。我多年前出席「運動障礙」的國際會議,見識各國與會者播放錄像分享個案,當中高手雲集,各自發表意見,互相切磋,仿如華山論劍,使我一飽眼福。

作者:盧文偉醫生    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
(2013年8月29日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