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2/2/2015 於信報發表)

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,有所謂「黃金三小時」,意指病人必須在中風病徵出現三小時內接受溶血治療,以打通剛堵塞了的血管。這方法需要在病人靜脈注射溶血劑,溶血劑便會沿靜脈進入循環系統, 當藥量提升至一定水平時, 便會溶解中風血管内剛經形成的血塊, 使血液重新流通, 搶救危在旦夕的腦組織。

人體組織需要血液灌溉氧氣和養分, 沒有血液潤澤便會死亡, 但死亡的速度就因應不同組織而各有差異,例如皮膚便可以忍耐較長的缺血時間,奈何腦細胞則非常脆弱,一刻也不能忍受,所以血管一旦被堵塞,腦細胞便一分一秒中流逝,病人和醫生都要爭分奪秒,以最快速度落藥,將血管打通,減少傷亡。

不過三小時轉眼就過,能夠趕得及在此生死關頭前用藥的個案實在寥寥可數,有國際專家已建議將時限推遲至四個半小時,自然有更多病人可因而受惠。始終愈遲用藥,效用愈微,而更要承受副作用的風險,因為溶血劑可引起內出血、腦出血等嚴重副作用。

除了靜脈注射溶血劑之外,研究人員也不斷推陳出新,想出不同方式醫治,其中一個最可行的辦法是以類似通波仔形式,將導管放入病人大腿動脈,沿大動脈,經過心臟、頸動脈,再上腦血管,深入虎穴,直達堵塞血管的位置,再用新款儀器清除血塊。有多份新鮮出爐(2015年3月)報告在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發表,指出在6至12小時內以上手術方法打通血管,皆取得滿意療效,病人可以迅速康復。

這些臨床研究都用上嚴謹的科學方法去證明手術治療之成效,因此可信性極高,更為中風治療寫下新一頁。此外,研究在未完成時,中期數據分析已明顯指出治療非常有效,實在不必再做下去,結果因而能提早公布,讓更多中風病人受惠,接受新式手術療法。

不過,血管介入療法始終涉及複雜技術和先進器材,難以普及應用。怎樣能令病人在半日內接受手術治療,絕對是很大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