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,已發展到連手機都能夠辨識面孔而作解鎖之用。憑著電話發射在臉上和再接收其反回來的紅外線訉號,人工智能晶片便能儲存和分析不同面孔的的立體輪廓數據,以達成面孔辨識的功能。靠著紅外線技術,用家就算半夜摸黑拿起手機,也能輕易解鎖。
以辨認面孔而言,手機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在漆黑中運作之外,其餘方面都比不上人腦的天賦本能,我們能記千百副面孔,辨識過程快如閃電;我們可以不需思索,但又能一望就知誰是我們的親人或朋友,不單如此,我們更能同時處理對方的情緒反應和說話內容等。
我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,因為我本人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異於常人,由於年少時有畫人像的訓練,對面孔、五官比例、輪廓等比常人有較高的分析力和記憶力,所以我時常都會隨街碰上我所識得,但又未必是很熟悉的朋友,例如是三十年沒有聯絡的中學同學,就算只是擦身而過,我也能在電光火石之間認得出對方。
我有病人只能記住女兒年輕時的窈窕模樣,卻無法辨認眼前同一個人,只不過是成熟了和豐滿了罷。女兒唯有時常掛着自己少女時代的玉照於胸前,提醒母親這名「陌生人」其實是自己女兒……
作者:盧文偉醫生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(2017年10月12日於信報發表)